“三级平台”新型实验教学培养体系建设
图1中心的“三级平台”新型实验教学培养体系
“三级平台”的新型实验教学培养体系的主要框架为:以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目标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锻炼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平台;以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平台。
(1)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中心共开设12门基础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空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测量实习、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主要对学生进行分析仪器使用、种群调查、采样监测、化学分析、菌群培养、样本分析等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各种基本方法和技术训练。
序号 | 实验名称 | 学时 |
环境监测实验 | 52 | |
2 | 环境工程学实验 | 52 |
3 | 环境化学实验 | 52 |
4 | 生态学基础实验 | 30 |
5 | 环境生物学实验 | 52 |
6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 30 |
7 |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 27 |
8 |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 14 |
9 |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 36 |
10 | 测量实习 | 14 |
11 |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 54 |
12 |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 14 |
(2)实践教学平台
环境科学专业设置实践教学课程,27学时,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专业生产实践课程,27学时,在本科生完成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进入毕业论文阶段之前完成。该课程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目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局、气象局、污水处理厂等方式,使学生亲赴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现场,初步了解和熟悉环境保护与管理相关工作的工艺流程、设备结构、运营管理的过程和组织方法,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相关知识和实际相联系的能力。为保证学生教学实习的效果,教学实验中心与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天津创业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天津港环保卫生管理中心、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市新宇环保科技公司、天津市庆烁环保有限公司等十二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
(3)创新教育平台
从2002年起,本科百项创新科研立项就作为学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中心成立以来继续支持学生参加本科百项创新活动,并于2007年开始,除百项创新之外,增加组织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于2010年起,中心组织开设创新研究与训练课程,为参加创新的学生提供指导,并授予学分。中心一共组织或承担本科生创新项目118项,参与学生近500人。通过创新立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实施和完成项目,撰写研究报告,投稿学术论文,并参加申请、中期检查以及结题各个过程的答辩,从而得到了全方面的训练,科研意识、科研技术以及科研能力全面提高。
表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组织的学生创新科研立项项目
年份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指导教师 |
2002- 2005 | 奥运赛场人群聚集的风险研究 | 董昭 | 刘茂 |
自来水中水丝蚓的控制与杀灭研究 | 杨瑶 | 朱琳 | |
关于校内毛毛虫杀灭方案的研究 | 王洁 | 朱琳 | |
盐酸分解大豆油脚零污染的研究 | 乔木 | 冯银厂 | |
关于南开大学学生宿舍电脑电磁辐射污染的调查 | 胡焱第 | 白志鹏 | |
利用有机垃圾制备活性炭吸附材料及其性能分析 | 孙艳玲 | 沈伯雄 | |
城市地铁及轻轨的事故风险分析和应急疏散 | 张瑾 | 刘茂 | |
流场可视化 | 钮杰 | 黄岁樑 | |
高效除氮、克藻基因工程菌的研究 | 多淼 | 张清敏 | |
大学生校外夜间长跑者的大气颗粒物暴露风险评价 | 于卿婵 | 白志鹏 | |
绿麦隆在复合体系下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 | 张平 | 徐建 | |
外勤交警大气颗粒物暴露风险研究 | 张浩 | 吴建会 | |
南开大学校园交通流量及噪声的现场观测研究和数值模拟 | 梁睿 | 黄岁粱 | |
应用于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优化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 何为 | 白志鹏 | |
生态教学实验“温度对鱼类呼吸速率的影响”的改进 | 刘祚宏 | 马维琦 | |
2006 | 校园雨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 莫训强 | 王启山、张颖 |
煅烧石油焦的清洁生产方案 | 陈力浩 | 鞠美庭 | |
对生态足迹算法的一些改进及其应用 | 李坤刚 | 鞠美庭 | |
林丹在天津典型土壤中吸附降解行为的研究 | 张楠 | 陈威、殷培杰 | |
七里海PAHs污染的初步研究 | 赵天心 | 徐建 | |
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公共场所人员ASET模拟技术及软件的开发 | 隋晓琳 | 刘茂 | |
天然沸石用于盐碱土壤植物生长作用的研究 | 陈雪雯 | 王玉秋 | |
应用于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正定矩阵分解模型研究 | 李新欣 | 冯银厂 | |
低温SCR烟气氮氧化物控制的研究 | 施建伟 | 沈伯雄 | |
南开大学教室和宿舍的室内空气监测和改善建议 | 张晶晶 | 白志鹏 | |
电子废弃物中有害物质的溶出及其环境效应 | 肖潇 | 徐建 | |
一种新型的微生物絮凝剂生产和污水混凝沉淀相偶联的新工艺研究 | 韦茜 | 王兰 | |
2007 | 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对PAHs的生物修复作用机制 | 李孟岩 | 祝凌燕 |
复杂图像边界识别与信息提取及其在环境分析和生物显微中的应用 | 王骋道 | 黄岁樑 | |
基于RBF 模型的大气能见度预报方法 | 李新欣 | 张裕芬 | |
基于V2O5-WO3/纳米TiO2的SCR烟气脱硝研究 | 施建伟 | 沈伯雄 | |
三种改良剂对土壤中镉污染的治理 | 王芃 | 张彦峰 | |
无机矿物与有机质复合体在土壤有机污染物吸附/解吸行为中的作用 | 王劲文 | 孙红文 | |
新型双孔酶催化反应器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 余鹏 | 马小东 | |
利用浮床植物改善景观用水——以新开湖为例 | 马德华 | 朱琳 | |
绿色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研究 | 林应超 | 鞠美庭 | |
纳米硫化镉的合成及其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 | 文兴 | 王玉秋 | |
气浮工艺提高水中藻类去除率方法研究 | 张倩 | 王启山 | |
烧烤排放物中多环芳烃对周围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 任寅 | 白志鹏 | |
实验废水综合处理研究 | 孔昊楠 | 李铁龙 | |
污泥焚烧重金属的迁移与灰渣的浸出特性研究 | 郭彩霞 | 沈伯雄 | |
再生水的安全消毒研究 | 王美娜 | 王启山 | |
中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原位植物修复的基础研究 | 张志能 | 周启星 | |
抗硫性V2O5-WO3纳米TiO2型SCR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 王静 | 沈伯雄 | |
废旧电路板中贵重金属回收技术探析 | 张思多 | 鞠美庭 | |
纤维素衍生物手性整体柱的制备及拆分手性有机氯农药的应用研究 | 余鹏 | 马小东 | |
2008 | 底栖生物对沉积物中多溴联苯醚的富集与转化研究 | 曹小波 | 祝凌燕 |
粉煤灰合成纳米沸石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 马玮艺 | 孙红文 | |
功能化离子液体对水环境中典型PPCPs污染物的提取及机理研究 | 王璐璐 | 汪磊、孙红文 | |
枸杞和紫花苜蓿在搭配种植条件下对盐碱地改良效果优越性的初探 | 刘仁燚 | 李洪远、马维琦 | |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比较和分析 | 纪昳 | 张裕芬、楚春礼 | |
壳聚糖对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 杨英婕 | 朱琳 | |
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转化废弃食用油微生物柴油的研究 | 孙莹 | 沈伯雄 | |
农业废弃生物质在超/亚临界水中转化为平台化合物乙酰丙酸的研究 | 徐婷婷 | 于宏兵 | |
双孔Fe-Ca-TiO2催化剂设计合成与催化降解邻二氯苯的性能、机理研究 | 宋琪 | 马小东 | |
高效光催化活性的TiO2基纳米纤维及其空气净化技术研究 | 王希萌 | 展思辉、于宏兵 | |
港口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思路研究 | 王宇航 | 张丽 | |
2009 | 南开大学双湖生态系统水质时空差异分布研究 | 张楠 | 王玉秋 |
降低消毒副产物的健康型饮水机工作原理研究 | 张伟 | 王启山、鲁金凤 | |
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释放规律研究 | 林岩 | 孙红文、张彦峰 | |
南开大学“绿色大学”评价及对策研究 | 刘婧婷 | 姬亚芹 | |
基于离子液体的沉积物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提取及被动采样方法研究 | 杨璐榕 | 汪磊 | |
电气石辅助微生物修复土壤中芘污染及其机理研究 | 戴美新 | 王翠苹 | |
油泥催化热解资源化技术研究 | 文婕 | 王宝庆 | |
Bi2WO6可见光催化降解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的研究 | 张豪 | 祝凌燕 | |
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转化废弃食用油为生物柴油的研究 | 代京京 | 沈伯雄 | |
重金属污染底泥植物修复机理与强化 | 袁玥 | 周启星 | |
天津近郊地区淡水养殖水体及沉积物中的典型抗生素分布特征及趋势研究 | 阮悦斐 | 王玉秋 | |
2010 | TiO2纳米管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催化降解甲苯的研究 | 李响 | 冯银厂 |
基于高分子废弃物高效吸附剂的制备及对藻毒素吸附行为的研究 | 刘畅 | 祝凌燕 | |
改性层柱粘土低温SCR烟气脱硝研究 | 张馨予 | 沈伯雄 | |
人口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初步研究 | 李晓艳 | 张裕芬 | |
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芬顿过程及同步废水能源化处理新方法研究 | 张兴东 | 周明华 | |
马蹄湖-新开湖两湖系统水质时空差异分布后续研究 | 樊一冲 | 王玉秋 | |
天津滨海新区碳排放总量核算研究 | 杨驿昉 | 徐鹤 | |
基于模型联用下的流域管理 | 赵罡 | 王玉秋 | |
天津可吸入颗粒物来源调查及解析 | 武杰 | 王秀艳 | |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影响及重金属固定 | 李力 | 孙红文 | |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2)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对斑马鱼联合毒性的探究 | 刘秀梅 | 朱琳 | |
天津市儿童居室内P-PAHs污染特征分析 | 王亚涛 | 白志鹏 | |
催化臭氧氧化控制溴酸盐的效能及机理研究 | 钱敏蕾 | 鲁金凤 | |
2011 | 低癌风险烟草品种的筛选及癌相关重金属的根际钝化 | 李东峰 | 周启星、刘维涛 |
纳米细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检测效力及其对邻苯二甲酸(DMP)的修复作用 | 王婧妍 | 王莹莹 | |
盐分和水分胁迫对碱茅硼毒害的影响机制研究 | 徐莎 | 刘春光 | |
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典型重金属污染生态电化学响应机制(一般) | 付玉 | 周启星、王鑫 | |
两种晶型的纳米二氧化钛对斑马鱼的毒性和富集(一般) | 陆凯波 | 朱琳 | |
Fe3O4纳米颗粒脱除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重点) | 杨程 | 展思辉 | |
天津中心城区景观水体浮游生物综合指标季节性变化测定(一般) | 王逸龙 | 朱琳 | |
溴氰菊酯手性对映体的快速拆分方法研究 | 逄芹 | 马小东* | |
天津市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 车振华 | 鞠美庭、邵超峰 | |
催化臭氧氧化-活性炭联用工艺控制 溴酸盐的效能研究 | 王楚亚 | 鲁金凤 | |
天津养殖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及归趋 | 母全华 | 罗义 | |
免疫亲和固相萃取与HPLC联用分析环境中全氟辛烷羧酸的研究 | 余梦琪 | 祝凌燕 | |
中药渣固废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研究 | 刘向宇 | 鞠美庭、李维尊 | |
2012 | 氨化秸秆发酵过程中氮素利用规律的研究 | 姚欢 | 鞠美庭 |
废轮胎胶粉表面官能团的调控与检测技术研究 | 权伟 | 于凯 | |
饮用水中卤代硝基甲烷的控制方法研究 | 王琼 | 鲁金凤 | |
高效磷酸铋(BiPO4)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其光催化活性的评价 | 李田 | 刘璐 | |
南开大学饮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调查及健康评价 | 徐娇 | 姬亚芹 | |
生物炭农用的微生物生态效应 | 李雅媛 | 张彦峰 | |
沉水植物过度生长的生物控制技术研究 | 张嘉琦 | 刘春光 | |
绿色信贷中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与利率指标关联机制的探究 | 马成龙 | 王军锋 | |
极端气候对环渤海地区公路防护林的生态风险识别与评估 | 张祎雪 | 白宏涛 | |
基于EMIT技术的天津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 | 童延东 | 白宏涛 | |
BiOI可见光催化降解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 | 毛茂乔 | 祝凌燕 | |
基于改性壳聚糖镉分子印迹吸附剂制备及其在被动采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段雨欣 | 唐雪娇 | |
南开大学校园PM2.5及其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 | 陈禹男 | 冯银厂 | |
人体中高氯酸盐的暴露及排泄途径研究 | 马玉芳 | 章涛 |